原标题:青云科技: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北京青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问询函有关事项之核查意见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北京青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年度报告问询函有关事项之核查意见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公司监管部:
2023年 5月 19日,贵部下发《关于北京青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监管问询函》(上证科创公函【2023】0157号)(以下简称“问询函”),就北京青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云科技”或“公司”)于 2023年 4月 26日披露的《2022年年度报告》涉及的相关事项予以问询。根据问询函相关要求,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公司”或“保荐机构”)作为青云科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保荐机构,本着勤勉尽责和诚实守信的原则,就问询函中涉及的相关事项进行了认真核查和回复,现提交贵部,请予审核。
一、关于持续经营风险。
公司上市前后业绩持续亏损,2017年度至2022年度,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647.78万元、-14945.85万元、-19,010.30万元、-16,338.35万元、-28,278.53万元、-24,423.58万元。2023年一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为-4621.50万元。2022年报显示,公司2022年期末净资产为32,995.50万元。同时,报告期末公司货币资金为18,351.26万元,长期借款、短期借款余额为11,300.00万元,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16,801.11万元。请公司:(1)结合公司主要产品结构及销售价格变动、成本结构及变动、期间费用的发生额及变动情况,行业竞争格局,公司的市场地位、产品技术水平、订单获取能力,以及主要参股或控股子公司经营情况等,说明公司近六年及一期连续亏损的原因和合理性,业绩表现是否与同行业一致,业绩表现相关影响因素是否仍将长期存在;(2)结合货币资金余额及受限情况、长短期贷款余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外部融资能力及融资安排、主要现金支出计划、营运资金需求等,说明截至目前的偿债能力以及长短期借款的偿还安排、资金来源,是否公司存在相关流动性风险,如是,请充分提示风险;(3)请结合公司的盈利能力、流动性等情况,审慎分析公司是否存在持续经营风险,如是,请充分提示风险,并说明后续拟采取的改善持续经营能力的具体措施。
回复:
一、公司对问询问题的回复
(一)结合公司主要产品结构及销售价格变动、成本结构及变动、期间费用的发生额及变动情况,行业竞争格局,公司的市场地
位、产品技术水平、订单获取能力,以及主要参股或控股子公司经营情况等,说明公司近六年及一期连续亏损的原因和合理性,业绩
表现是否与同行业一致,业绩表现相关影响因素是否仍将长期存在
1、公司主要产品结构及销售价格变动
2017年以来,公司营业收入结构按照主要业务拆分如下:
单位:万元
项目2023年 1-3月 2022年度 2021年度 2020年度 2019年度 2018年度 2017年度 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云产品4,165.0560.81%17,941.8458.83%28,813.0567.98%29,392.8268.58%24,609.4865.31%15,912.6656.48%12,504.8952.27%云服务2,684.2739.19%12,555.2641.17%13,522.1631.90%13,430.5531.34%13,028.0334.57%12,197.9843.29%11,386.6947.60%主营业务收入6,849.32100.00%30,497.10100.00 %42,335.2199.89%42,823.3699.91%37,637.5199.88%28,110.6499.77%23,891.5899.87%其他业务收入----48.210.11%37.720.09%44.680.12%65.480.23%32.260.13%营业收入合计6,849.32100.00%30,497.10100.00%42,383.42100.00%42,861.09100.00%37,682.20100.00%28,176.12100.00%23,923.85100.00%公司的主营业务主要包括云产品和云服务两大类,2017年以来公司收入以云产品业务收入为主,历年占比均超过50%。以下根据
云产品、云服务两类对公司主要销售产品及其销售价格变动进行讨论: (1)云产品业务主要产品及销售价格变动
公司云产品业务主要由软硬一体化产品和软件产品构成。软硬一体化产品方面公司根据客户的配置需求进行ODM硬件选配并搭载
相应版本的云平台软件,公司根据外采ODM硬件产品成本加成软件售价确定整体销售价格,一般硬件成本占比在60%以上且差异较大,
导致不同合同之间的产品售价变化较大,因此一般以毛利率(而销售价格较难适用)作为业绩表现的衡量依据。
2017-2022年,公司云产品收入占比及毛利率情况如下:
单位:万元
项目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收入占比毛利率收入占比毛利率收入占比毛利率收入占比毛利率收入占比毛利率收入占比毛利率软硬一体化产品49.16%16.10%71.70%12.71%73.97%21.46%70.96%23.36%53.59%20.66%44.44%19.39%软件产品35.08%76.50%20.79%57.10%13.42%87.70%16.27%86.28%23.23%83.98%34.73%80.58%服务及其他15.75%14.58%7.50%4.44%12.61%19.32%12.76%18.77%23.18%13.00%20.84%17.65%小计100.00%37.05%100.00%21.32%100.00%30.08%100.00%33.02%100.00%33.59%100.00%40.28%2017-2022年,云产品毛利率分别为40.28%、33.59%、33.02%、30.08%、21.32%和37.05%,毛利率水平先降后升,主要由于产品结
构变化所致,毛利率较低的软硬一体化产品在收入中的占比不断提升后下降。
为迎合终端客户对于软硬一体组合产品的青睐以及政企设备采购国产化替代的政策要求,2017-2021年度公司云产品业务软硬一体
化产品订单数量逐年增多,毛利率基本稳定在20%左右,2021年度公司软硬一体组合产品订单中硬件采购数量及比例均较高,因此毛
利率下降至12.71%,2022年度公司调整经营策略,着力降本增效,同时战略上更集中于自有产品的销售,降低了一体化解决方案中非
自有的配套产品规模,同时在战略上更加注重毛利率表现,软硬一体组合产品毛利率回升至16.10%。
除2021年度外,2017年以来公司软件产品毛利率基本稳定在80%左右,2021年度公司向客户销售的部分软件产品订单中搭售了部
品收入占比较同期提升14.29个百分点,毛利率有效回升至接近过往年度水平。
(2)云服务业务主要服务及销售价格变动
公司云服务业务为一体化向客户提供公有云平台及网络资源服务,由于提供的服务类型众多,以下根据虚拟主机、块存储、按带
宽计费的弹性公网EIP等三类主要服务类型进行讨论。2017年以来,以上三类主要服务收入占云服务收入的比例均超过45%。
2017-2022年,云服务三类主要产品的单价情况如下:
产品类型具体核心产品单位2022年2021年2020年2019年2018年2017年计算虚拟主机元/月/台252.19200.91339.51290.63323.03342.89存储块存储元/MB/月0.450.430.480.610.710.78网络按带宽计费的弹性公网 EIP元/Mbps/月48.7144.8443.2040.2540.1536.38由上表可知,公司云服务产品中的虚拟主机与块存储单价整体呈下降趋势,按带宽计费的弹性公网EIP单价稳步上升。
虚拟主机价格与块存储的单价变动主要受计费方式结构调整、产品构成变化等因素综合影响所致。虚拟主机价格与块存储单价可
分为弹性计费与包年包月两类,其中弹性计费价格较高。2017年以来,受公有云行业竞争激烈影响,公司为稳定客户给予了部分销售
折扣,使得虚拟主机与块存储单价下滑。
对弹性公网EIP而言,客户采购的弹性公网EIP带宽上限越高,则平均Mbps的带宽价格越高,近六年一期按带宽计费的弹性公网EIP
单价稳步上升,主要由于产品结构存在差异。例如,当客户采购带宽上限为1Mbps的弹性公网EIP时,单价为21.6元/Mbps/月;当客户采
购带宽上限为10Mbps的弹性公网EIP时,单价为62.28元/Mbps/月。因此,当较多客户选择带宽上限较高的弹性公网EIP时,该产品平均
价格提升,反之则平均价格下降。
2、营业成本结构及变动
2017年以来,公司营业成本按主要业务结构拆分如下:
单位:万元
项目2023年 1-3月 2022年度 2021年度 2020年度 2019年度 2018年度 2017年度 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云产品2,392.8542.00%11,293.9442.08%22,670.0655.88%20,552.4253.73%16,484.2550.00%10,567.0942.15%7,468.1540.16%云服务3,304.8358.00%15,544.5457.92%17,899.4844.12%17,695.6346.27%16,484.0350.00%14,505.7757.85%11,124.4659.82%主营业务成本5,697.68100.00%26,838.48100.00%40,569.54100.00%38,248.06100.00%32,968.29100.00%25,072.86100.00%18,592.6199.98%其他业务成本--------------营业成本合计5,697.68100.00%26,838.48100.00%40,569.54100.00%38,248.06100.00%32,968.29100.00%25,072.86100.00%18,596.52100.00%由于云产品、云服务两类业务成本结构差异较大,以下根据两类业务分别对公司成本结构及变动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云产品业务成本结构及变动
2017年以来,公司云产品业务的主要成本构成如下:
单位:万元
项目2022年度 2021年度 2020年度 2019年度 2018年度 2017年度 金额比例金额比例金额比例金额比例金额比例金额比例外购成本7,145.1863.27%18,145.7980.04%16,864.2582.05%14,549.8688.27%7,207.3468.21%4,985.9266.76%职工薪酬2,475.0721.92%2,284.2610.08%1,347.936.56%1,254.227.61%993.929.41%849.7011.38%折旧摊销9.430.08%10.140.04%10.330.05%13.140.08%16.940.16%11.740.16%项目2022年度 2021年度 2020年度 2019年度 2018年度 2017年度 金额比例金额比例金额比例金额比例金额比例金额比例软件开发成本395.973.51%1,222.935.39%1,923.799.36%336.122.04%2,187.7920.70%1,504.0120.14%驻场运维咨询成本527.384.67%344.711.52%246.051.20%183.761.11%59.080.56%52.300.70%其他成本740.926.56%662.242.92%160.080.78%147.140.89%102.010.97%64.480.86%云产品合计11,293.94100.00%22,670.06100.00%20,552.42100.00%16,484.25100.00%10,567.09100.00%7,468.15100.00%2017-2022年度,云产品成本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62%,其中外购成本是最大的构成部分,历年占云产品成本的比例均在60%以上;
外购成本主要包括公司根据客户订单需求采购的软硬件产品形成的直接外购成本。
2017-2021年度,外购成本占云产品成本提升13.2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为软硬一体化产品在2017-2021年度逐步成为产品销售主力,
外购软件成本相应增长;2022年度公司调整经营策略,更多侧重销售毛利率更高但收入规模相对较低的软件产品,收入规模相对较高
而毛利率较低的软硬一体化产品的主动开发相应显著降低,故2022年度云产品业务外购成本较2021年度下降16.77个百分点。
(2)云服务业务成本结构及变动
2017-2022年度,公司云服务业务的主要成本构成如下:
单位:万元
项目2022年度 2021年度 2020年度 2019年度 2018年度 2017年度 金额比例金额比例金额比例金额比例金额比例金额比例数据中心9,841.9463.31%10,879.0160.78%10,235.7157.84%9,195.9155.79%8,045.6855.47%6,438.9757.88%折旧摊销4,386.6328.49%4,861.3327.16%4,893.8627.66%4,590.0727.85%4,262.6129.39%3,061.5127.52%职工薪酬512.663.33%1,125.826.29%1,448.868.19%1,669.4910.13%1,420.409.79%953.568.57%项目2022年度 2021年度 2020年度 2019年度 2018年度 2017年度 金额比例金额比例金额比例金额比例金额比例金额比例维保成本497.463.23%574.423.21%525.792.97%293.841.78%188.521.30%224.862.02%其他305.861.99%458.912.56%591.423.34%734.724.46%588.564.06%445.564.01%云服务合计15,544.54100.00%17,899.48100.00%17,695.63100.00%16,484.03100.00%14,505.77100.00%11,124.46100.00%2017-2022年度,云服务成本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92%,其中数据中心采购成本是最大的构成部分,历年占云产品成本的比例均在
55%以上; 2017-2022年度,数据中心采购成本占云服务成本提升5.4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为公司结合未来云服务业务需求预判服务器、
网络设备等采购计划,及对网络接入服务及SD-WAN服务进行了前瞻式布局,购置了较大数量的波分、路由等网络设备及带宽、专线、
IP等电信资源,用于构建数据传输通信,对网络设备及网络资源的投入较大所致。2022年度,公司调整经营,着力降本增效,降低了对
部分数据中心资源的采购,公司数据中心成本下降9.53%。
3、期间费用的发生额及变动
2017年以来,公司各项期间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情况如下:
单位:万元
项目2023年 1-3月 2022年度 2021年度 2020年度 2019年度 2018年度 2017年度 金额收入占比金额收入占比金额收入占比金额收入占比金额收入占比金额收入占比金额收入占比销售费用2,297.2233.54%10,523.5234.51%11,224.8026.48%6,576.9415.34%7,566.9420.08%6,365.5322.59%4,547.0119.01%管理费用1,342.8019.60%6,012.8419.72%6,291.6614.84%7,206.7916.81%9,862.0726.17%7,277.7125.83%7,654.4632.00%研发费用2,395.8234.98%12,568.9541.21%13,481.9331.81%7,564.4417.65%6,954.2518.45%6,426.9322.81%3,067.4212.82%财务费用151.072.21%453.131.49%93.680.22%155.670.36%-462.50-1.23%-858.64-3.05%-372.90-1.56%项目2023年 1-3月 2022年度 2021年度 2020年度 2019年度 2018年度 2017年度 金额收入占比金额收入占比金额收入占比金额收入占比金额收入占比金额收入占比金额收入占比合计6,186.9190.33%29,558.4496.92%31,092.0773.36%21,503.8350.17%23,920.7763.48%19,21 1.5368.18%14,896. 0062.26%2017-2022年度,公司销售费用分别为4,547.01万元、6,365.53万元、7,566.94万元、6,576.94万元、11,224.80万元及10,523.52万元。
其中,职工薪酬是销售费用最大的构成部分,历年占公司销售费用的比例均在70%以上,具体如下:
项目2022年度2021年度2020年度2019年度2018年度2017年度销售人员数量(人)191239129144129120职工薪酬(万元)9,478.768,998.305,485.375,539.204,686.973,249.29销售费用合计(万元)10,523.5211,224.806,576.947,566.946,365.534,547.01职工薪酬/销售费用比例90.07%80.16%83.40%73.20%73.63%71.46%公司销售费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27%,主要系职工薪酬上升所致。2017年以来,公司为应对云计算行业激烈的竞争态势、更好
地响应潜在客户需求,增加了销售预算及支出规模,并按重点客户及中小客户分类构建了全国销售网络,在原有直销模式的基础上重
点开发全国经销商销售体系,因此员工数量及薪酬规模持续增长。
其中,2021年度,公司销售费用为11,224.80万元,同比增长70.67%,职工薪酬同比增长64.04%,主要受销售人员增长所致。为应
对云计算行业激烈的竞争态势、扩大业务规模、丰富产品收入结构,公司相应增加销售预算及支出,加速完善销售团队的组建,新招
聘销售人员快速增加。2021年度公司扩大销售人员规模至239人,相比2020年底129人净增长85.27%,导致职工薪酬增长较快、销售费
用增长较多。2022年,公司针对2021年销售人员扩张较为激进的问题已积极开展调整工作。在不影响业务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公司持
续进行人员结构优化调整。销售人员数量已从2021年底的239人下降至191人,但人员结构的优化工作具有一定过程性,因此销售费用
在2022年同比微降6.25%。
2017-2022年度,公司分别确认股份支付费用4,710.53万元、3,618.92万元、5,589.52万元、3,132.47万元、301.01万元和-1,019.52万元。扣除股份支付影响后,公司2017-2022年度的管理费用分别为2,943.92万元、3,658.78万元、4,272.55万元、4,074.31万元、5,990.65万元和7,032.36万元。其中,职工薪酬是管理费用最大的构成部分,历年占公司管理费用(剔除股份支付)的比例均在40%以上,具体如下:
项目2022年度2021年度2020年度2019年度2018年度2017年度管理人员数量
(人)538874635637职工薪酬(万
元)3,004.932,551.371,996.191,986.961,592.921,225.90管理费用合计
(万元)6,012.846,291.667,206.799,862.077,277.717,654.46职工薪酬/管理
费用比例49.98%40.55%27.70%20.15%21.89%16.02%剔除股份支付
管理费用合计
(万元)7,032.365,990.654,074.314,272.553,658.782,943.92职工薪酬/剔除
股份支付管理
费用比例42.73%42.59%48.99%46.51%43.54%41.64%公司管理费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63%,主要系职工薪酬上升所致。2017年以来,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公司承担内部协调与行政管理职责的管理人员数量有所增加,同时对部分管理人员进行汰换时新招聘的管理人员大部分职级较高,故员工数量及薪酬规模不断上升。
2017-2022年度,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3,067.42万元、6,426.93万元、6,954.25万元、7,564.44万元、13,481.93万元和12,568.95万元。其中,职工薪酬是研发费用最大的构成部分,历年占公司研发费用的比例均在60%以上,具体如下:
项目2022年度2021年度2020年度2019年度2018年度2017年度研发人员数量
(人)27951923919314292职工薪酬(万
元)11,970.0312,588.066,595.226,052.694,332.082,977.16研发费用合计
(万元)12,568.9513,481.937,564.446,954.256,426.933,067.42职工薪酬/管理
费用比例95.23%93.37%87.19%87.04%67.41%97.06%公司研发费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59%,主要系职工薪酬上升所致。2017-2021年果转化,以巩固技术实力,综合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人员规模与职工薪酬随之上升。
其中,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为13,481.93万元,同比增长78.23%,职工薪酬为12,588.06万元,同比增长90.87%,主要受研发人员增长所致。为加快云计算的技术布局,支撑已有产品功能迭代及新产品孵化,公司于2021年度进一步加大了研发投入及人才招聘力度,新增招聘研发人员显著增多,使得研发人员规模达到519人,相比2020年底239人净增长117.15%,导致职工薪酬增长较快。2022年度,公司调整研发策略,将主要资源聚焦于核心优势产品,减少了对非核心研发项目的投入,同时在不影响业务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大力提升人效,降低冗员数量,2022年年底,研发人员数量为279人,同比下降46.24%。
4、行业竞争格局及公司市场地位
中国混合云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由于兼具自由、安全和低成本等多种优势,混合云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甚至对于大多数行业用户而言,混合云将成为最优的云战略,未来有较大发展空间。混合云作为云计算行业发展演变的重要趋势,已成为国内各个云计算厂商争相布局的方向。根据赛迪顾问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混合云市场规模达245.8亿元,同比增长65.1%;预计2023年将进一步增长至1,123.8亿元,2020年-2023年复合增长率66.0%。
与海外微软Azure提出的“统一架构和统一体验”的混合云核心主张相一致,公司同样始终坚持云产品(私有云)与云服务(公有云)的一致性,提出“公私统一”架构混合云体系的技术主张,并付诸实践。作为业内率先布局混合云业务的厂商,公司立足于“公私统一”架构,帮助客户快速部署混合云,实现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一致交付、一致管理、一致体验,打通多云数据孤岛,降低后续运维管理难度;公司依托云原生技术,形成了“面向应用”的混合云方案,实现业务自由迁移和无缝部署;同时,公司依托SD-WAN技术,形成了云网融合服务能力,帮助客户实现各业务节点的高速互联,在市场上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市场地位。
由于混合云行业无权威竞争格局统计,以下根据公司业务类型分别进行分析: (1)私有云领域
①私有云行业参与者多样化,竞争格局高度分散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统计,2022年中国私有云市场规模为1,312亿元,市场规模较大。私有云市场具有庞大的生态体系,包含部件提供商、基础架构提供商、独立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等。其中,云计算厂商主要提供基础技术能力,硬件厂商和电信运营商主要提供服务器等设备、网络资源、数据中心服务,独立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等提供分销、交付、垂直行业解决方案或特定应用开发等服务,行业参与者众多,竞争格局高度分散。
②私有云行业技术参差不齐,新兴产品成为发展方向
在私有云核心架构上,市场参与者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技术水平仍有待提升。
相关厂商在运维系统功能完备性、私有云基础功能完备性、资源调配能力及效率、互操作性、安全性以及可用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提高空间。根据IDC《中国私有云建设市场预测,2020-2024》,私有云平台建设已从初期满足基础资源的需求转变为更好地为业务和创新服务,云厂商和传统IT厂商正在不断挖掘新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推动新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未来的私有云产品和解决方案应在同质化硬件基础上运用软件定义的架构,并提供标准化的私有云服务组合,并与共享云平台实现无缝集成。
超融合系统作为私有云部署的领先架构,受到了IDC、Gartner等权威机构的广泛关注。据Gartner《Hype cycle for ICT in China 2021》报告,超融合技术让本地IT能够以模块化、小增量的方式及时响应企业新业务需求,高效简化了基础设施管理,是中国企业向私有云进阶的重要方式。
③公司在超融合系统及软件定义存储细分市场的市场份额与行业地位 超融合系统作为新兴产品,是公司的核心贡献收入产品(云平台软件与超融合系统)。
公司在超融合系统市场中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没有传统软件、硬件产品基础和客户覆盖的创新型企业中,具有优势地位。根据IDC数据统计,在2021年全年中,公司超融合产品市场份额位列第八。
图:2021年全年,公司超融合产品市场排名位列前八 数据来源:IDC
软件定义存储是公司高速增长的重点布局产品之一,主要包括块存储、对象存储和
文件存储三个细分市场,公司块存储产品处于市场领先地位。根据IDC发布的《中国软
件定义存储及超融合市场跟踪研究报告,2021Q4》,公司QingStor NeonSAN产品在2021
年全年中国块存储市场份额位居第六。
图:2021年全年,公司块存储产品市场排名位列前六 数据来源:IDC
④其它新兴产品的行业地位
云计算技术具有不停演进的特征。目前,许多新兴产品领域尚未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暂无相关市场份额与排名数据,但公司已在以容器技术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取得突出的竞争优势:截至2022年末,公司的容器产品KubeSphere?容器平台在Github上Star数超12,000个,在全球开源容器领域受欢迎程度位列第二。公司已获得云原生计算基金会和中国信通院的“可信云&Kubernetes”双认证。据德本咨询、eNet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互联网周刊》联合发布的“2021私有云平台创新排行榜”,公司跻身榜单前三,在技术和创新能力上领跑行业。
图:Github主要容器开源项目的 Star数比较
单位:个
创立时间Star总数每日 Star增长平均值单日 Star增长最高值Rancher2014-11-0820,9416.77216Kubersphere2018-04-2112,5176.83215Openshift2014-08-318,3252.6034 数据来源:Github Stats
注 1:Github社区的 Star功能为关注该项目更新,Star数量通常被用于衡量该开源项目的影响力 注 2:数据截至 2022年 12月 31日
(2)公有云领域
当前,国内公有云市场竞争激烈,阿里、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和移动、电信等大型国有通信运营商均积极布局公有云市场并进行了大规模投资,行业头部厂商如阿里云、腾讯云、天翼云、AWS、金山云等,依靠全面的产品布局、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规模效应带来的低成本着力进行市场扩张,已取得市场优势地位,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根据艾媒咨询《2021-2022年中国云计算行业发展报告》,预计2021-2025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1%,根据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上半年)跟踪》、《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达到354.20亿美元。从厂商份额看,阿里云、华为云、天翼云、腾讯云和AWS为市场排名前五位,市场份额分别为33.49%、12.34%、11.43%、9.71%、7.99%。
公有云在互联网产业繁荣发展和传统企业对于混合云需求不断提升的双重驱动下持续高速增长。
公司公有云业务规模较小,参考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22)》,2021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规模为1,614.7亿元,由此可推算得公司公有云业务市场份额为0.08%。尽管从市场份额来看,公司在公有云单一市场未占据领先优势,但公司2022年位列中国公有云软件安全网关市场竞争者象限,公有云业务仍具有差异化优势。未来公司对于该项业务的核心定位是将其作为混合云战略的一部分,形成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高度一致体验的混合云解决方案进行交付。
5、公司产品技术水平
(1)技术实力方面,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公司深耕云计算领域已达10年,长期致力于技术自主研发创新和产品应用实践,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紧跟云计算技术发展潮流,在数据中心P2P机器人资源调度技术、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分布式数据块存储技术、非结构化数据存储技术、企业级分布式ServerSAN存储技术、智能广域网SD-WAN调度技术、云应用开发及运行平台技术、跨多可用区Region多活技术、高并发负载均衡集群技术、SDN容器网络直通技术等技术领域已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
在技术自主性上,公司独立设计产品架构,自主编写核心底层代码,在国家信息技术安全、数据私密重要性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保证技术独立自主,避免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在技术产品化方面,运行稳定性、运维便捷性、功能完备性均具有优势;在技术服务方面,实现了对产品代码的深入掌握,具备了按客户要求快速更新、灵活交付的能力,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强化了市场竞争力。
(2)技术架构方面,以“公私统一”架构实现云的一致化交付与管理 随着云计算在百行千业的深入应用,传统企业上云、用云已经成为云计算行业增长的核心动力,开启云计算新一轮增长周期。对于传统企业,混合云逐步成为主流架构,企业利用公有云的弹性资源供给,满足并发量较大的应用的峰值处理需求,可有效减少私有云所需的IT设施投资;利用私有云的安全合规性实现对核心业务数据的自主可控。
在传统企业上云和混合云快速发展趋势下,公司以“公私统一”架构实现公有云、私有云的一致化交付与管理,为客户提供一致的使用体验和运维管理,显著降低运维难度,并实现多云环境的打通,便于数据和应用的迁移,减少了产品拓展所需要的研发投入,以较低的开支实现了更具价值的技术成果,在混合云领域建立起独特优势;同时,公司依托SD-WAN技术,形成了云网融合服务能力,帮助客户实现各业务节点的高速互联。
(3)产品布局方面,拥有丰富产品线,具有长期发展潜力
公司长期以来依靠自主研发获得核心技术,始终保持在前沿领域的研发投入,始终根据市场的发展,进行前瞻性战略布局。公司不断丰富产品线,不同产品随着技术的成熟、行业的进步,逐步为公司贡献收入,以此获得长期的发展潜力。
除了贡献核心收入的云平台软件和超融合系统,公司的分布式存储产品收入亦伴随需求不断增长,预计将成为公司新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此外,公司面对未来云原生技术的成熟商用趋势,不断完善升级云原生相关产品,在KubeSphere开源容器平台基础上,推出了QKCP企业级容器平台、QKE容器引擎、云原生备份容灾SaaS服务、KSV虚拟化平台等,打造了完善的商业化云原生产品和服务体系,服务客户云原生转型。
在5G、新基建、产业数字化和物联网的发展背景下,公司布局物联网和边缘计算平台,构建“云、网、边、端”一体化的综合服务能力。
在“东数西算”、“双碳”国家战略推动下,公司进一步推出“超级智算平台”产品,向下接驳异构化算力和硬件平台,向上接驳各种数字化应用,服务数字经济发展;面向“双碳”战略带来的机遇,公司针对建筑、能源、交通三大场景,打造“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分布式能源调度系统和统一的云控调度平台,帮助客户实现碳排放综合管理。
(4)产品方案方面,产品标准化、方案场景化,在重点行业获得稳定客户资源 公司核心技术自主,云产品和云服务标准化、模块化,可快速组合形成行业解决方案。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公司根据客户业务特点提供场景化解决方案,重点抓“生产及过程智能化”和“管理及流程数字化”两大场景,从而充分满足客户数字化转型需求,强化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公司业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6、订单获取能力
得益于公司技术优势、产品布局和服务能力,公司在对产品性能要求高的金融、能源、交通、政企、教育、医疗等行业率先取得优势,已实现众多标志性项目商业落地,并与中国人民银行、光大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泰康人寿、阳光保险、中国国航、江苏交通控股、华润创业、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国网黑龙江电力公司、国家超算济南中心、西部矿业集团、中通快递、洋河股份、清华大学、西昌市人民医院、宜昌人福药业等行业领先企业保持了合作关系。
云产品业务方面,公司客户基础深厚,客户复购率保持在50%以上,新增客户规模不断扩大。2020-2022年,公司云产品业务新增终端客户数量CAGR为25.36%。2020-2022年度,公司云产品业务每年度新增终端客户数量及复购率如下:
类别2022年2021年2020年新增客户数量209171133复购率N/A57.10%60.31%注:若客户在当年度发生采购,次年度至 2022年内再次发生采购,即认定为复购客户;按客户数量复购率=后续年度至 2022年度的复购客户总数/当年度客户总数。
云服务业务方面,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公有云业务客户已充值未使用的本金余额为人民币2,558.29万元、港币0.50万元、美元5.13万元。未来,公司有望凭借现有业务的标杆效应,实现对重点行业的进一步渗透,在保持较高复购率的同时实现新客户数量不断提升,迅速扩大业务规模,实现业绩快速增长。
7、主要参股或控股子公司经营情况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共拥有9家境内全资子公司,3家境内控股子公司,2家境外全资子公司,2022年具体经营情况如下:
单位:万元
号主要参股或控股子公
司名称持股
比利净利润主营业务1青云科技有限公司100%-5,533.69作为公司公有云业务的板块公司和第二研发总部,为公
司的芯片、物联网、公有云提供核心支撑2青云云计算有限公司100%-138.59不从事实际生产经营活动3青云存储科技(成
都)有限公司100%-220.21西南地区发展第二总部的配套公司,西南地区研发中心4北京全象云科技有限
公司100%-124.10不从事实际生产经营活动5北京数政青云科技有
限公司100%0.00不从事实际生产经营活动6北京青云慧力信息系
统有限公司100%-1.41不从事实际生产经营活动7光格网络技术(成
都)有限公司100%8.64不从事实际生产经营活动8青云智能科技(苏
州)有限公司100%-575.96提供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解决方案和服务9北京爱工作科技有限
公司100%-190.19作为企业数字化工作平台,服务公司在移动办公及员工
协同领域布局,为客户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及场景应用10山东泉云智慧科技有
限公司55%53.07不从事实际生产经营活动11天府青云(成都)科
技有限公司82%-3.13作为公司在西南地区研发中心的配套公司,承揽西南区
部分经营业务12北京青云能源科技有
限公司51%-21.95聚焦能源行业业务场景,为企业提供符合实际业务需要
的产品、云计算解决方案和服务、加速场景创新13Cloud Computing HK
Limited100%-36.54作为公司亚太区节点,持有开展亚太区业务部分经营性
资产,开展亚太区商业活动、签署并交付相关业务14PT Cloud Computing
Indonesia100%/作为公司印尼区的节点,开展印尼区的商业活动,现已
停止开展业务 (未完)
![]()